蕨类植物用了两亿年,
还是没有办法,拿出什么像样的花。
泥盆纪褶皱里的层孔虫,
露出石灰岩的断崖,等待风化。
过于稚嫩的礁石,
在潮汐中发芽,还长不出旋转的灯塔。
汗液挥发后盐分的余温,
刚好适合,在薄雾中点燃火把。…
我觉得设计主题有两个方向,即如何捕捉作为题材的“事”或“物”,以及如何理解题材的“关系”。如果把前者称为“物为先”,那么后者就是“关系为先”。日本文化就在于所有事物都以“关系为先。很多西方文化可以看作“物为先 。
事物之间的连接大于事物本身,没有被连接的事物只具有物理意义。
如果不了解场地,就无法设计园林。
拓展开来就是如果不了解场景,就无法设计机制。不知道身在何处如何通达远方。
修炼是个不断重复和完善的过程,这能使人更好地理解自我并最终开悟。把园林和修行区分开的人,并没有入道。
修行是刻意的重复练习和不断的反馈迭代。把生活和修行区分开的人,并没有入道。
“日本美学学者久松真一总结了禅宗艺术的七个独到之处:不均齐、简素、枯高、自然、幽玄、脱俗和静寂”
特质源于设计过程,或者修行本身。这七个独到之处都是「特质」
…日本园林展现了与日本风景的地域特色紧密相连的设计逻辑,换句话说,是同人们想象中这个国家的精髓相联系。这个精髓==将基本不变的元素与瞬时性和暂时性结合在一起==。
一:最近玩了一阵《勇者斗恶龙:建造者2》,突然想到:人类社会所生产的大多数东西,说到底目标对象都是正常人。但是「正常人」又不存在,只是群体的「平均态」。也就是周遭大多数东西(object)其实是为一个最特殊的虚拟概念而存在的,呆久了会觉得无所适从在所难免。还好可以自己做东西给自己,大概就是需要定期服用的解药。
二:喜欢和那些能帮我找出思维盲区,或者让我发现新视角的人交谈。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感觉困惑的是:为什么很多人在相同的情景下会觉得受到了冒犯。后来发现对方把「想法/观点/视角」当作了自己的一部分,所以维护「想法」就是维护了自身。虽然很难时刻都做到,但是我尽量不把任何东西当作我本身的一部分,希望常常都能有旧的「自我」被杀死,被献祭,然后对他说句 “Nice try~”。
三: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两个道理是:
1. 不要欺骗自己。
2. 我会死。
四:和朋友聊天说到人生目标,仔细想了想,说起来很简单:在有限的生命周期(字面上)中,通过刻意迭代思维框架和肉体框架,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。大概只有不断的加深理解,才能逐渐以接近「正确」的方式和世界互动,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。当然,如果能顺便 …
Description
…We have two special characters. The first character can
魔镜和精分
👉 👉 👉 原文链接
短评:「影像」在消费主义中充当一面镜子,这面镜子存在于男人看汽车广告时候; 存在于姑娘刷买家秀的时候; 存在于带货明星的直播间中。这些镜子配合互联网技术,让受众可以在几秒钟就完成一个购买行为,简单迅速的建立起新的「自我」。但是,这种「自我」短暂又脆弱,只要一有新的镜像出现,之前的「自我」就随之崩塌。因此,这些孤立/不连续的「自我」谈不上任何发展的可能,受众对「自我」的探寻最后都演化成了过度消费的死胡同。我很喜欢原文里那句「资本主义的极限是精神分裂症」(自我构建和消解的过程到达一定速度后,就如同精神分裂患者一样不再能够进行「自我」识别,无法移情所以也谈不上消费欲望),但我非常怀疑这个极限的实际意义,因为技术和资本极有可能会找到一个药方,不断地量产出后现代主义下的 纳西瑟斯…
我们能否从信息过载中逃离?
短评:只要“后脑插管”技术还没出现,被各种屏幕占据的视锥细胞就是最有效的“人机接口”。面对信息过载的海啸,大脑的应对的方法就是把感官的灵敏度降到最低, 然后在无尽的打断和刷新中,让 “monkey mind” 迷失在每一个现在。
对“意义”寻找
短评:《Rick and morty》的编剧 …
纸张真的可以被替代吗?
短评:屏幕的未来是物理和数字的融合?我理想中的电子书形态是物理书籍的全息投影。不好理解的话,想想《银翼杀手2077》里的全息投影女朋友,没人想要 “扁平化”设计风格的虚拟女友吧(这个不确定)。
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修改生活本身
短评:时间管理方法各异,并且知易行难。但核心思路有一个共通点:花出去的每一秒钟都是投资。
我们为什么喜欢对称性
短评: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里,各项数值像是为了“生命”精心调整过。但这个宇宙依然是复杂,混乱和笨拙的,所有的优雅和简洁都只是一个片面观察的偶然。…
- 1. 不主动使用流行语
- 2. 拒绝任何形式的上/下拉无限刷新
- 3. 不相信任何算法推荐
- 4. 用多种语言写作与说话(方言也算)
- 5. 不消费碎片内容(诸如短视频,短文,小游戏)